旅游酒店業70年變遷:從旅行社到OTA大整合
發布時間:2019-09-15
“還記得以前的旅游目的地遠沒有現在這么多,大多都是團隊游,很少有自由行,出境旅游的手續也很繁瑣。我們帶團的模式比較單一化。現在幾十年過去了,旅游線路和產品越來越多,個性化消費和自由行也崛起了,IP酒店和民宿等豐富多彩的住宿產品也涌現。”從事旅游業約20年的資深導游瞿佳向第一財經記者描述。
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和產業的發展,70年以來,旅游酒店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單一化到豐富化,從幾大旅行社到OTA大整合,住宿業從標準化的賓館到個性化甚至智能化各類細分酒店,旅游酒店業正在飛速發展和升級。
旅游產業大升級
說起往昔的旅游,一些中老年消費者至今記憶猶新——幾十年前大交通條件遠不如現在發達,可去的旅游地點也不多,在上世紀50年代,很多人的愿望就是去一趟天安門廣場,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最初的旅行夙愿;游河、看江景、騎馬采花或是看看松花江是當時年輕人熱衷的出游方式;到上世紀70、80年代,游故宮和登長城成為熱潮,隨著綠皮火車開啟一趟旅行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旅游目的地和景區開始多樣化,出境游產品也豐富起來;如今自由行、高鐵游、主題游甚至定制化旅游產品紛紛涌現。
公開資料顯示,1952年~2018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從195億元擴大到46957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年均增速達8.4%,比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高出0.3個百分點。
作為經濟產業定位得到完全認可是在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旅游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真正實現了旅游業從外交事業到經濟產業定位的轉變。到2001年,《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通知》中提出要樹立大旅游的觀念,這標志著旅游業從經濟產業定位又上升為綜合性產業。
梳理公開信息可見,到2017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2017年,文旅及相關產業、體育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71932億元、7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8%(未扣除價格因素,后同)、20.6%,占當年GDP比重分別達到8.76%、0.95%。到2017年,旅游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10.28%。截至2017年,我國已擁有旅行社2.79萬個,景區景點3萬多個,其中A級景區10340個,包括5A級249個、4A級3034個,世界遺產52項,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506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300個。
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將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批準設立。
酒店業的細分化和智能化
在錦江酒店從業幾十年,如今擔任華美酒店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的趙煥焱見證了中國酒店業數十年的發展。
“在我的記憶中,1949年以后,一些老飯店進行整頓和改造,積極籌建新型飯店。老飯店進行整頓和改造的包括北京飯店、國際飯店、上海大廈、天津利順德大飯店、武漢璇宮飯店、廣州愛群大廈等。印象深刻的包括1956年上海和平飯店重新開業。1978年我國飯店137家,15539間客房,其中絕大多數是國有賓館和招待所。”趙煥焱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憶道。
上世紀80年代,一批外資酒店企業進軍中國市場。1984年2月,由洲際酒店集團管理的北京麗都飯店開業,并在之后正式冠名為北京麗都假日飯店。而之后,希爾頓、萬豪、喜達屋、雅高等國際酒店業者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布局。
“1984年,當時的國家旅游局在全國分兩批選定102家飯店進行試點。